本港近日疫情嚴峻,由於廣東道與新填地街一帶有多棟唐樓不幸爆發武漢肺炎,政府罕有地將彌敦道、甘肅街、渡船街、佐敦道之間一整片街區列為「強制檢測指定區域」,更於上周末將部分地段圍封 44 小時 (見圖一)。各傳媒報導消息時均以「油麻地佐敦一帶小區」一類字眼稱之,引起一眾網民側目。究竟這一個社區是屬於「油麻地」,還是「佐敦」,還是…?就跟大家審視一下。
官涌 – 鴉片戰爭的前奏
首先,香港其實並無有一個地方叫「佐敦」,只有一條佐敦道。「佐敦」的正確地名是官涌,受港鐵站名效應影響,現今只剩下官涌市政大廈及官涌街兩個參考點,知道有官涌的人不少,但肯開口叫官涌的人卻越來越少。官涌是水名,是九龍南部一個涌口,南靠官涌山脈 (見圖二),因為有朝廷官兵駐扎的汛站而得名,饒玖才指官涌可能由客家語「乾涌」轉訛而來。官涌山是一列五座山頭的小山脈,英國人以率先提議佔領香港的律勞卑 (William John Napier, 9th Lord Napier) 命名為 Napier’s Range。 官涌山五座山頭各有英文名(見表一),因為城市發展五座小山已經被分得七零八落,很難看得出本是一脈相連的山脈了。 今日佐敦道以北白加士街、吳淞街一帶都是官涌口的海面,海面中有一座叫 Island Hill 的小島 (見圖二) 此與位於今日高登黃金電腦商場的元洲村應有莫大關係,奈何暫無法進一步查證),官涌口海面從 19 世紀中葉開始已經被村民圍成農地,變成一客家農村。
英文名 | 本土名 | 位置 | 備註 |
Mount Cochrane (曾有名Artillery Hill) | 炮台山 | 官涌市政大廈一帶 | 臨衝礮臺 |
Mount Elgin | ? | 香港天文臺一帶 | 俗稱天文臺山 |
Tai Pin Lat | 大邊旯 | 九龍公園及中港碼頭一帶 | 威菲路軍營與西炮台 |
King’s Terrace | ? | 德興街與覺士道之間 | 先是大宅, 後為軍隊部屬宿舍 |
Gun Club Hill | 草排 | 槍會山軍營 | 毗鄰佐敦道槍會而得名 |
表一:官涌山脈 (Napier’s Range) 各山丘
原來官涌在香港歷史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839 年 7 月 7 日 (道光 19 年 5 月 27 日) 英船 Carnatic 號和 Mangalore 號的水手將尖沙嘴村村民林維喜打傷致死。義律 (Admiral Sir Charles Elliot) 拒不交凶。林則徐因此發佈了《嚴禁本地民人與外非法往來交易並勒令義律交凶告示》,並於 8 月起對英國人禁絕柴米,嚴斷接濟。同年 9 月 4 日 (道光 19 年 7 月 27 日),義律試圖在九龍一帶上岸取水買糧,與 HMS Volage 兵艦艦長 H.Smith 乘坐快艇 Louisa 號,觸發九龍海戰,歷時一個半小時,英軍用盡彈藥,敗走尖沙嘴。九龍海戰後,林則徐為了加強防務,增建尖沙嘴懲膺礮臺,和官涌山臨衝礮臺。1839 年 11 月 4 日至 13 日,英軍先後六次進攻官涌山清軍陣地,英軍均戰敗,史稱官涌之戰,為改變香港命運的鴉片戰爭揭開序幕。
上角 –「油蔴地」(殖民主義)要進來了
1860 年,大清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永久割讓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南部,成為英屬九龍 (British Kowloon)。得到英屬九龍後,英國人就急不及待於尖沙嘴填海發展,將尖沙頭、尖沙尾、澳仔、泡浮角、草排及大邊旯等村落土地業權據為己有,劃成官地出售或闢為軍事用地。至於這幾條村的村民,就於 1864 年被逼遷到官涌以北的一個叫上角的細長沙嘴 (見圖三)。現代對上角的記載非常少,最近只有黃棣才於 2012 年的著作《圖說香港歷史建築 1841-1896》中的地圖有標示,而饒玖才則認為上角就是今眾坊街東端的一座小山 (見圖四)。
留意在這之前香港還未有一個地方叫「油蔴地」,只有附近一條叫蔴地的小村,位置在今日廣華醫院對出碧街與東方街交界,是井前角 (豋打士街) 與上角之間的沙灘 (見圖五、圖六)。這批逼遷村民到了上角,便另立「油蔴地」,很多人知道這取名自一個販賣麻纜與桐油的市集,卻不知道這個市集本在蔴地而不是「油蔴地」。而於甲戌風災遭破壞的蔴地天后廟(今吳松街臨時熟食小販市場),於 1875 年遷建至現址時被更名為「油蔴地」天后廟。
居民自此更成立「油蔴地五約」(「油蔴地」、尖沙嘴、官涌、芒角嘴、深水莆)辦學等,漸成市區最大規模的民間廟宇建築群,因滿種榕樹故稱「榕樹頭」。「油蔴地」發展蓬勃,人口急增成九龍人口最高的社區,佐敦道煤氣廠及蔴地山上油蔴地配水池分別於 1892 及 1893 年落成。1911 年廣華醫院落成,1914 年華民政務司決定參照東華醫院接收荷李活道文武廟的模式,要求「油蔴地」天后廟值理將廟宇及嘗產移交廣華,以補貼初期入不敷支的廣華醫院。雖然值理們反對,但政府仍付諸實行。
廟旁的廟街以「油蔴地」天后廟為界分為兩段,以北一段被稱為「廟北街」,以南一段則稱為「廟南街」。自 1920 年代開始,天后廟對出的廣場,開始發展成大笪地式的墟市,造就了今日的廟街墟市。早在 1902 年開業的普慶戲院,亦於此時開始加建,輾轉變成今日的逸東酒店。
未知是否因為官涌承載英國打敗仗的歷史,英國人對官涌這個地名非常冷落,地圖與政府文件上總是標上「油蔴地」,就算有官涌亦是被放到一旁。(見圖七) 這於街道命名亦見一斑,只給官涌的街道命名第一至第八街 ,直 1909 年起才以一堆中國及越南商埠名為街道更名(見圖八)。當中官涌第六街於 1909 以英國駐華公使朱邇典爵士 (Sir John Newell Jordan) 更名佐敦道。直至 Mount Conchrane 被削去後才於 1932 年命名一條官涌街紀念(見圖九),削去的山泥用作填海,使上角的海岸線往西推展至今日渡船街一帶。
「渡船角」– 九龍過海樞紐
昔日香港人要橫渡中門兩岸,就必須乘搭渡輪,渡輪航綫以及營運商非常多,導致服務水平參差,直至1923年時任港督司徒拔決心整頓,引入交通專營權制度。其中以劉景初和劉德譜為首的劉氏小輪財團組織了一間小輪公司,定名為「香港油麻地小輪有限公司」,成功奪得來往中環至深水莆、芒角嘴及油蔴地三條航線的航線專營權。財團後更名油蔴地小輪,並於 1924 年 1 月 1 日啟航,位於眾坊街西端的油麻地碼頭於同日啟用。
1930 年代,油麻地小輪打算引入雙層渡輪並兼營汽車渡輪服務,以取代只供單層客輪停靠的油麻地碼頭,故選取其南面的佐敦道興建新碼頭。佐敦道碼頭於 1933 年 3 月 6 日啟用,油麻地碼頭遂於同日起停用。同日起油麻地小輪開辦來往佐敦道碼頭至中環統一碼頭的客車兩用雙層渡輪服務,以及提供來往灣仔的客輪服務。同一時間,當年成立的九龍巴士也在碼頭旁邊設立巴士總站,開設了兩條巴士路線分別往來佐敦道碼頭與深水莆及九龍城。隨著巴士服務的發展,使佐敦道碼頭成為當時九龍最繁忙的碼頭,以及九龍的重要交通樞紐之一。
1964 年,鄰近佐敦道碼頭的油麻地小輪倉庫被改建成俗稱「八文樓」的樓盤文華新村,由於該處交通方便,吸引了不少中產階級入住,自此上角被俗稱為「渡船角」。(見圖十)
自 1970 年代海底隧道及地下鐵路通車後,佐敦道碼頭的作用漸減,汽車渡輪服務於 1994 年 1 月 6 日首先停航。再加上開發西九龍需要徵用作填海工程用地,佐敦道碼頭於 1996 年 2 月 1 日停用,客輪航線改為在九龍政府船塢旁的臨時碼頭上落客。最後渡輪服務被逼於 1998 年 2 月 2 日正式取消。
「西九龍」— 社區還是小區?
本來小小沙嘴又再因填海變成了叫「西九龍」的龐然大物,佐敦道碼頭變成了高鐵西九龍站,區內昔日的中產樓盤亦見變成了「劏房」,上角似乎看盡香港興衰。本來的上角社區近日竟然被支支吾吾叫成了「油麻地佐敦一帶小區」,在反抗被「小區」(микрорайо́н)之前,應否先認清楚我們社區的真實身分?
參考資料
http://www.hkmaps.hk/mapviewer.html
https://kwunchungbattle.fandom.com/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油麻地廟街的廟宇建築群/
《油麻地廟街的廟宇建築群》,陳天權
《拆村:消逝的九龍村落》,張瑞威
《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饒玖才
《圖說香港歷史建築 1841-1896》,黃棣才
Streets: Exploring Kowloon,Jason Wordie
因本港還未有完善的香港客家語字典,本文客家語讀音參考來自 中華民國教育部 《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https://hakkadict.moe.edu.tw/)所記載之 海陸音 。
保衞香港名字 Protect Hong Kong Names (@protecthknames)
(本文較早前刊登於作者 Patreon)